您的当前位置: 典藏网 > 收藏热点 > 陈振濂谈张大千仿石涛,以假乱真

陈振濂谈张大千仿石涛,以假乱真

作者:典藏网 发布于 2016-09-28 07:43:40 浏览 241 次

 

 

 

近代中国画坛,张大千是关注中国古代山水画从图式到笔墨的最典型的楷模——黄宾虹师心自用,艺术语汇单一而坚定,而从三吴一冯到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的百年间,自成一家者不少,摹古成派者亦不鲜见。而张大千在形式笔墨语言的独创性不如李可染傅抱石,而摹古的专业高度与纯粹度,却又大大高于从清末民初“三吴一冯”到海上画坛大师吴湖帆郑午昌贺天健。他们都在摹古中掺杂自己的个人风格,这在画史上向被评论家认定为一种成功;而张大千竟反其道而行之,他可以在摹古中做到丝毫不变样而几致乱真。他的丝丝入扣的技法与揣摩逼似的体察,作为一种能力,几乎无人可敌。这一点,在他的关于敦煌壁画飞天仕女人物的临摹稿子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在临摹仿古中,掺入个人习惯易,纯粹追踪原迹难。从明代仇英到清初四王尤其是王石谷,大批量的摹古早已成为一种风气,它通常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作为学习范本,在缺乏图像印刷技术时替代复制以供摹习,二是本身创作时就希望依傍古人以示正宗,是以古为尚的艺术审美风气。在过去,我们较多的是瞩目后者并以泥古摹古之弊而批判之;而不太注意还有一个学习临摹时用来代替复制范本的功用。张大千的出众临摹功夫,或许更多的是靠近后者,因此,绝对的逼真而不掺入个人风格,保持纯粹,应该是他以之自得自傲的“绝技”。

“仿”石涛,是张大千最负盛名,也是他一生最辉煌的业绩之一。请注意,不是临石涛,而是仿石涛。对张大千而言,临摹是取法,而“仿”则是百分之百的相似、逼肖;以仿乱真,摹本与原本不辨。张大千对石涛画风烂熟于心,他貌似是有意在逐件摹仿石涛的传世作品并形成一个个系列。不是临模以学技法,而是单件一对一的仿制。这批仿石涛一旦面世,“以假乱真”,的确给书画界带来巨大的震动和不小麻烦。罗振玉、陈半丁、黄宾虹等大鉴定家大收藏家,纷纷“走眼”,乃至如陈半丁毕生以收藏石涛为业,某日得一珍品石涛,兴奋万状,乃举办鉴画会,请京师道中好友都来品赏,正当大家啧啧称奇时,张大千却突然发声言此为自己仿作,并指画幅某处有一标记暗藏、某处勾树用笔刻意颤动以留痕迹云云,众人大愕。

要这样呼风唤雨,仅靠画画的张大千是肯定不够的,文物商人在此中的作用巨大。琉璃厂出身、与“东北货”关系密切的靳伯声即是其中翘楚。他在北方人头熟,多次经手京津与东北的文物书画买卖,江湖上很有地位。东北的张学良本身即是收藏宏富,为当时驰誉海内外的收藏大家。如沈周、唐寅、董其昌、八大山人乃至郎世宁等宫廷洋画家,张少帅皆出手阔绰,重金以求,陆续收入囊中。靳伯声拜会张学良,持去一件石涛精品山水,隆重推荐。鉴于靳伯声的大名,又是精品,遂以高价购得。当时心满意足,事后想想不太放心,又听闻上海突然出现了石涛不少作品流传,有论其为赝的传言,于是再找专家掌眼,说是说非,众口闪烁。少帅已约莫知其端倪。

但他不急不躁,到上海去,再驰书约见张大千。张大千自知靳伯声之事,无意中给少帅“吃药”,十分忐忑不安,怕这位三军副总司令一旦军阀脾气一发,难以收拾。殊不知在军政大员社会名流云集的盛宴上,一见之后,张学良闭口不谈靳伯声与仿石涛,反而是谈笑风生指挥如意;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际,一副儒将的风雅派头。遂令张大千折服钦佩,无以言表。张学良又以“活石涛”誉之,大给面子,于是两张竟成莫逆之交,以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于台湾,张大千还数度突破重重阻碍,于1964年在台治病后探望少帅,洽谈甚欢。其中也免不了谈及仿石涛之逸事。

今存张大千有菜单一纸,堪称奇葩。言及1981年在台北摩耶精舍,宴请张学良、赵一荻,菜单为张大千手书,张学良见之乞收又乞题跋,张大千欣然题之,时间地点落款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