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典藏网 > 收藏热点 > 刘益谦5年等来3亿元镇馆之宝《平安帖》

刘益谦5年等来3亿元镇馆之宝《平安帖》

作者:典藏网 发布于 2016-09-28 00:59:44 浏览 306 次

 

 

 

刘益谦5年等来3亿元《平安帖》 每字值750万元

 

学院讯 王羲之草书水墨绢本《平安帖》手卷昨天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举行交付仪式,龙美术馆创办人、收藏家刘益谦从中国嘉德董事长王雁南手中接过这件他等了5年的宝贝。从此,《平安帖》成为龙美术馆最贵的藏品,也毫无疑问地成为镇馆之宝。

 

每字值750万元

 

2010年11月20日,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秋光万华——清代宫廷艺术集粹”专场上,王羲之书法《平安帖》上拍。嘉德拍卖总经理胡妍妍回忆,当时该帖以几千万元起拍,一路被加价,直到2.7亿元,全场已无人竞价,这时,之前并未出价的刘益谦在电话里对胡妍妍说:“再加500万。”500万元加上去后,全场鸦雀无声。结果,《平安帖》以2.75亿元落槌,加上手续费是3.08亿元,被刘益谦竞得。它刷新了中国书法拍卖中单字价格最高的纪录,平均每个字值750万元。

 

此消息当时令人震撼,但之后,这件拍品再也没见人提起过,龙美术馆建馆开业,也不见《平安帖》的踪迹。直至昨日,中国嘉德和刘益谦终于完成拍品交接,这件国宝入藏龙美术馆。

 

获乾隆皇帝盛赞

 

41字的《平安帖》其实并非王羲之原迹。既非原迹,为何还能成为国宝,并拍出那么高的天价呢?

 

记者从中国嘉德了解到,由于王羲之距今已1600多年,其真迹早已不存于世。后世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历代文人反复临摹,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王羲之书法,就是依靠历代书法家的不断临摹才得以传播,并名垂书法史的。

 

这件绢本《平安帖》,笔法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曾着录于宋代《宣和画谱》、明代文徵明《停云馆帖》、董其昌《戏鸿堂法书》、清代安岐《墨缘汇观》和近现代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辩》等重要典籍,流传有序。

 

手卷延展开来,上面有乾隆题的诗文,文徵明、王谷祥、彭年、胡汝嘉等名家题的后跋,宋代以来文人柯九思、文徵明、李锦、李宗孔、梁清标等的鉴藏印。根据学界考证,这件《平安帖》 的临摹时间在唐和宋皆有可能,但绝不会晚于宋代,是迄今为止民间流传最佳的王羲之高古摹本之一,已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北京市文物局对此有专文发布,称不可携带出境。

 

胡妍妍表示,乾隆皇帝曾盛赞此帖可与他最得意的书法藏品三希堂瑰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相提并论。由于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唐代摹本历来被当作王羲之真迹看待,因此这件《平安帖》的珍贵性不言而喻。

 

比《功甫帖》“淡定”

 

这件《平安帖》的上拍,堪称中国艺术品拍卖界在学术态度方面的一个典范。

 

2010年秋,《平安帖》上拍,中国嘉德方面做足功课,请多位专家学者撰文论述,条分缕析。在《平安帖》临摹时间方面,历代鉴赏者们一直有争议,有认为是唐摹本,有认为是宋摹本,还有人认为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临本。对于拍卖公司来说,如果把临摹时间往唐代方面引导也有一定依据,而且能大大提高拍卖价格,但嘉德方面更尊重学术界的意见,既然有不同声音,就向社会坦陈其断代上的争议分歧点。如此理性的态度反倒获得很好的效果,最后拍出的价格也足以证明市场对这件拍品心里有底。

 

反观刘益谦2013年秋拍得的苏轼《功甫帖》,虽然价格才822.9万美元,但因为在拍卖之前对此拍品可能存在的争议之处并未充分论述和展开,拍卖后,学术界发出了争议之声,由此引发一场学术界和市场的“混战”,远不如《平安帖》来得“淡定”。如果中国艺术品拍卖界多一些类似对待《平安帖》这样的科学态度,这个市场恐怕会更让人放心一些。

 

遇委托方家族纠葛

 

为何在拍卖后足足等了5年才拿到手呢?刘益谦表示,拍卖之后,《平安帖》 的委托方突然发生重大变化,从一个委托方变成了几十个委托方,现在,委托方尘埃落定,等了5年的《平安帖》终于来了。

 

嘉德方面解释,《平安帖》拍卖后,委托方的家族之间对这件藏品发生了物权纠葛,经过几年时间调解,如今取得了一致意见,才办理交割。

 

刘益谦表示:“因为这个原因,有人曾怀疑我是不是拍后不付钱,说什么的都有。其实你们说什么我都不在意,说我是好人我听不进去,说我是坏人我也根本不在意。”随后他发出感慨:“乾隆皇帝曾经说这件帖子只比他的《快雪时晴帖》差了一点点,现在我能拥有这件《平安帖》,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