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典藏网 > 收藏热点 > 浅谈玉雕艺术

浅谈玉雕艺术

作者:典藏网 发布于 2016-09-28 05:50:39 浏览 162 次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人视玉如宝。据传,朝朝代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镇暑如杨贵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后……祖国古籍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各流派的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而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

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我国的玉雕工艺,源远流长,为世所公认。在奴隶社会,即商周时期,玉雕工艺有了新的进展,琢磨精细,纹饰优美,并新出现有鱼、龟、鸟、兽面、兔、蚕等形象的玉雕佩饰,特别是当时玉雕阳文线条的出现,是技法处理上的一大飞跃。玉雕精品我们已经见过好多,但它们背后都隐藏着十分复杂且耐人寻味的技艺,或许你并不知道。

因材施艺
在雕刻玉器前必须把玉料的性质、颜色、形状等都考虑进去,尽量做到最完美、最大限度的使用玉料。这样做出来的玉雕才能呈现出最好的一面。

剜脏去绺
“脏”指玉料的杂质。剜脏自然就是指在玉器的雕琢中把杂质部分去掉。“绺”指和田玉的绺裂,由于其存在会降低和田玉的品质,所以也多在雕琢中被处理掉。玉雕作品无定型,剜脏去绺,虽去不利,却有“因祸得福”另有创意之效。

化瑕为瑜
所谓“千种玛瑙万种玉”,即使瑕为玉中之忌,但难求晶莹剔透之碧,尤其在开采百年的玉石资源,更要珍惜。充分利用玉料的瑕疵早已形成“化瑕为瑜”的雕琢工艺特点,这种创作不但不影响作品,反而更使作品形象生动,增加逼真之感,达到普通玉料所达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