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典藏网 > 收藏热点 > 鉴定古钱币的决定性因素到底有哪些

鉴定古钱币的决定性因素到底有哪些

作者:典藏网 发布于 2016-08-01 06:56:00 浏览 174 次
v

新手玩钱币的时候总避免不了吃药,于是去请教老手一些鉴定的方法。而老手也无非是千篇一律的告诉他们听音,看锈的法子。一万年不变的听音看锈摸包浆,这些模式化的“方法”都几乎能让人耳朵长茧子了。

听音看锈看包浆却是很好用,但这也仅仅能对付一些低仿古币还行,倘若遇到高仿呢?

打个比方,你说听音,声音不脆就是老钱。那好,我直接拿老铜来给你铸,落地照样无音。对了,你还有看锈的本领。这倒好说了,我懒得去做锈,我直接仿个熟坑的造个黄亮的。现在我看你怎么着,没脆音了,连锈也看不得了。包浆是吧,包浆不就是人摸出来的痕迹嘛,告诉你,高仿币民国的时候就有了!九十多年,猪皮厚的包浆恐怕也长出来了。看看这批勉强算得上高仿的大元吧,之所以说是勉强是因为是最近才仿出来的(图一,假大元)。

再高一层次,老玩家也许会传授新手一些看钱币自然磨损的痕迹,不过据我所知如今这些自带磨损痕的钱币磨具都出来了。见(图二,店主标明假货),不要怀疑这是真币!


所以看锈听音的方法并不是鉴定古币的决定性因素,充其量只是个标尺罢了。那此时恐怕就要有泉友高呼了,那岂不是古币没得玩了。

不是的。

佛教佛法分大乘和小乘之分,后来唐僧也许发现小乘几乎没有什么用,于是就去了印度找大乘。事实证明唐僧很聪明,懂得舍小取大,最终他赢了,普度了众生。

古币鉴定也是有“大乘”和“小乘”之分的,在这里我把古钱的工艺和字体看成是“大乘”其余的看锈听音皆是“小乘”。

好了,闲话少说。有些老藏家看东西追求的是“一眼”的感觉。有些东西包浆什么也的都有,他愣说不对。你问他哪里不对,他说“没神”。你不服拿去鉴定吧,咦,还真是假的。

那他说的这个没神究竟是什么呢?不错,就是钱币最初的工艺和字体不对!

比如机制银币,那是用高压冲床压出来的,压力高达五吨。所以币面精整,边齿犀利程度可想而知。(图三,传世真银币)并且当时冲床国内没有,必须进口。而如今假银币用的冲压床小的多,压力不够,图文、边齿涣散,表面粗糙是硬伤,边齿更是做不到真币的自然犀利,即使包浆做的再吓人,那也是猪鼻子插葱——装象罢了。


还有,母钱铸造技术本身就是一套很好的防伪手段。

古人把铜饼子刻成雕母,然后用它翻铸成若干母钱,再把母钱翻铸成一大把子钱。子钱母钱一脉相承,他们母子长得必然很像。要不怎么会有人说“你长得像你妈,跟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若是想高仿,就必须照着抄这个技术,自己刻个雕母,之后再翻。你要是直接拿子钱来翻,那就完蛋了,古币没有用子钱来翻的道理,一下子就露出破绽了。那问题来了,你要刻雕母,这雕母还必须得照着一个老雕母刻,否则你这就是臆造,臆造一触既死。老雕母太贵不好找暂且不表。我美术专业的,我知道临摹的东西永远比不上原有的东西灵动,除非你是张大千

不仅仅是以上提到的铸造技术。历代古币的铸造工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时代背景变了,社会工艺环境变了,造假者使出十八般武艺,到最后造出来的东西却还是没有“神”。

事实证明,古币辨伪的决定性因素并不在看锈听音,而在于它最原始的铸造工艺。